
卷帘门不吸风怎么回事,海湾5000h消防联动测试流程?
1、相关要求:
当指令员、测试员、监护员抵达消防检测现场后,与被检测区域的店铺、主力店相关人员共同对现场环境进行初步检查,在双方确认检测环境满足检测条件后,指令员通知测试员、监护员、操作员开始检测流程
2、自动联动测试
1) 操作员检查测试区域内无火警报警后通知指令员
2) 指令员下达自动联动测试指
3) 操作员将监控主机转至自动控制,并通知指令员;
4) 指令员通知测试员利用发烟器向防火卷帘门附近的烟感探测器吹烟,启动感烟报警信号
5) 操作员查看监控主机反应,确认火警,迅速向指令员反馈所接到的报警信息和动作信息
6) 测试员、指令员、监护员现场观察本层及上下层排烟风机是否启动、防火阀、排烟阀以及警铃是否启动、层显是否报警、防火卷帘门是否半降
7) 测试员用电热吹风(或带有温感测试功能的发烟器)靠近温感探测器,启动温感报警信号,并按动同一防火分区内的一只手动报警按钮
8) 操作员查看监控主机反应,迅速向指令员反馈所接到的报警信息和动作信息
9) 测试员、指令员、监护员现场观察消防广播和声光报警否启动、非消防电源是否切除、应急照明是否点亮、电梯是否迫降、防火卷帘门是否全降
a) 指令员通知检测小组各成员;测试员、操作员、监护员,自动联动测试完毕,要求监控中心操作员将监控主机复位并转至手动位
b)监护员记录测试情况
西游记中的灵吉菩萨是怎样的身份?
《西游记》拍岸:灵吉菩萨是谁?
在《西游记》中,住小须弥山的灵吉菩萨却查无出处,连他住的小须弥山也是新名词,是《西游记》谜之一。
众说纷纭,其实灵吉菩萨的本来面目是有两个原型合成的,那就是:
其一,唐朝卫国公李靖,即神话中的托塔李天王。
其二,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
下面分析来由。
一、“小须弥山”名字由来
须弥山(梵语: Sumeru),又译为蘇迷嚧、蘇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在古印度神话中,指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个一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三千个大千世界指的是所有的世界),后为佛教所采用。
根据《长阿含经》的说法,须弥山北为北俱芦洲、东为东胜神洲、西为西牛贺洲、南为南赡部洲。
上述这些记载杨慎早已烂熟于心,根据《西游记》的创作背景,须弥山的现实出处应该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一处拥有一百多座石窟的风景胜地,它位于宁夏六盘山北端,固原市原州区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河北岸。这一带关山对峙,峡口逼仄,深沟险壑,奇峰高耸。古时,山下的寺口子河被称为石门水,水上曾设石门关,成为“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孔道,也是中原汉王朝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争战与修好的重要关防。
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经西魏、北周、隋 、唐等历代不断添凿,以及后来的修葺重妆,形成如今的大佛六、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窟、黑石沟等八个风景区。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
现在基本上可以判断作者为什么取“小须弥山”名字,一个意指这个山是一个更小世界的中心,最重要的是它还处于“丝绸之路”的道口,是唐僧取经必经之路,为遮盖作者本意起了个马虎眼的作用;第二个是与灵吉菩萨原身含义相关,且看下述。
二、灵吉菩萨的原身。
《西游记》中记载灵吉菩萨住小须弥山,得佛祖如来法令,授“定风丹”“飞龙宝杖”,在小须弥山镇押黄风怪,在“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出场降黄风岭黄风洞黄袍怪,“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出场赠定风丹给孙悟空破芭蕉扇。
(一)原身之一
依前述,《西游记》写的唐朝,影射明朝,将两朝诸多人物融于一炉,角色身份时常根据情景变化,水平之高,叹为观止。
唐僧师徒西行代表的是帝王之旅,能为帝王扫平重大障碍的必是传世将侯,所历必为历史经典之战。
1、“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拍案。
黄风岭黄风洞黄袍怪最厉害的法宝是可以喷出“三昧神风”,此风利害见文中描述:
“冷冷飕飕天地变,无影无形黄沙旋。穿林折岭倒松梅,播土扬尘崩岭坫。黄河浪泼彻底浑,湘江水涌翻波转。碧天振动斗牛宫,争些刮倒森罗殿。五百罗汉闹喧天,八大金刚齐嚷乱。文殊走了青毛狮,普贤白象难寻见。真武龟蛇失了群,梓叱骡子飘其韂。行商喊叫告苍天,梢公拜许诸般愿。烟波性命浪中流,名利残生随水办。仙山洞府黑攸攸,海岛蓬莱昏暗暗。老君难顾炼丹炉,寿星收了龙须扇。王母正去赴蟠桃,一风吹断裙腰钏。二郎迷失灌州城,哪吒难取匣中剑。天王不见手心塔,鲁班吊了金头钻。雷音宝阙倒三层,赵州石桥崩两断。一轮红日荡无光,满天星斗皆昏乱。南山鸟往北山飞,东湖水向西湖漫。雌雄拆对不相呼,子母分离难叫唤。龙王遍海找夜叉,雷公到处寻闪电。十代阎王觅判官,地府牛头追马面。这风吹倒普陀山,卷起观音经一卷。白莲花卸海边飞,吹倒菩萨十二院。盘古至今曾见风,不似这风来不善。唿喇喇乾坤险不炸崩开,万里江山都是颤!”
大家看看就知道,《西游记》中法宝很多,各类妖魔道仙都有不同手段,但是,都不如此“三昧神风”描写的这样疯狂,看看波浪号标识的内容,揽括了天、地、人、神、鬼、蠃、鳞、毛、羽、昆等三界诸类,是可以动摇乾坤、震颤万里江山的。
此风若出,可动摇国本。风为“黄风”,必是带有黄土沙尘,多来自北方或者西北,那边多沙漠、黄土高原。在唐朝开国到唐太宗在位时,北方有强敌突厥,特别是东突厥,唐朝与东突厥大战数次,在击灭东突厥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是历史名将:唐朝卫国公“李靖”。
我们查阅一下李靖在击灭东突厥过程中的历史,就会明白:
【隋末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皇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皇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在平定江南中功勋卓著的李靖又被调到北方,以反击突厥。
武德八年(625年)八月,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余万人越过石岭,大举进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唐高祖马上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统率一万多江淮兵驻守太谷,与并州总管任瑰等迎击敌人。由于突厥来势凶猛,诸军迎战多失利,任瑰全军覆没,唯李靖军得以保全。不久,又调李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以抗击东突厥。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唐太宗刚刚登基,颉利可汗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机,遂率十几万精锐骑兵再次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西北),并长驱直入,兵临渭水便桥之北,不断派精骑挑战,还派其心腹执失思力入朝,以观察虚实。当时征调的诸州军马尚未赶到,长安市民能拿兵器打仗者也不过几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种情况下,唐太宗曾冒险亲临渭水桥,与颉利可汗结盟,突厥才退兵。事后,唐太宗擢任李靖为刑部尚书,不久转任兵部尚书。因他作战屡建功绩,赐实封四百户。
······
贞观三年(629年)八月,唐太宗接受了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决定出击东突厥,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发起了强大的军事攻势。又任命并州都督李勣、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十几万军队,分道出击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向恶阳岭挺进。颉利可汗万万没有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他们判定:如果唐兵不倾国而来,李靖决不会孤军深入,于是“一日数惊”。李靖探知这一消息,密令间谍离间其心腹,其亲信康苏密前来投降。李靖迅即进击定襄,在夜幕掩护下,一举攻入城内,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李靖因军功进封代国公,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等。太宗高兴地对大臣说:“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勣也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把突厥军打得溃不成军。颉利可汗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收集残兵败将,只剩下几万人马了。
颉利可汗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他派执失思力入朝请罪,请求举国归附唐朝,并表示愿意入朝。其实,他内心尚犹豫未决,意欲赢得时间,以苟延残喘,俟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
同年二月,唐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李靖揣摩到唐太宗这样做的真实意图,对将军张公谨说:“朝廷的使者到了颉利可汗那里,突厥必定会放松戒备。我们就乘此良机,选拔精骑一万,携带二十天的军粮,带兵从白道袭击突厥。”张公谨说:“陛下已经下诏准许颉利可汗归降,朝廷派去的使者也在那里,恐怕不宜去讨伐进击。”李靖说:“这正是用兵的良机,时机不可错过,这就是韩信之所以消灭齐国的道理。像唐俭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测,又有什么可惜的呢。”
李靖率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这时,颉利可汗见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备。李靖前锋苏定方率领的两百余骑又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头),并杀死隋义成公主。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想北过大漠,在碛口受李勣所阻,不能北逃,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不久,颉利可汗被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擒获,并送到京师。东突厥从此宣告灭亡了。
自隋朝以来,突厥是西北的强国。李靖等灭了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唐高祖与太宗向突厥屈尊的耻辱。因此,唐太宗颇有感慨地说:“我听说君主忧愁臣觉得耻辱,君主受辱臣甘愿赴死。从前大唐草创之时,太上皇因为百姓的缘故,向突厥称臣,我为此常常痛心疾首,立志要剪灭突厥,为此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现在只暂时调动一部分军队,就无往不胜,使单于归顺,终于洗雪当年称臣的耻辱!”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他把太宗、贵臣十几人,还有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烟阁,设宴庆祝。他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太宗起舞,大臣们也接连起身举杯祝贺,一直延续到深夜。
李靖虽在战场上勇猛善战,叱咤风云,但却性情沉厚。······李靖生性沉稳厚重,平时与大臣一起参议国事时,总是蠕动着嘴唇,像是不会说话一样。】
看了上面的记载,大家大概明白了:
(1)黄风怪主要代表的乃“东突厥”(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代表,在黄风怪拍岸中再说)
为什么用“黄毛貂鼠”来形容,估计有下面几个原因:
其一,鼠是偷食高手,很合游牧民族的个性:多疑,喜掠夺,也窜得快。
其二,貂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突厥)、中国东北,依杨慎所在年代,估计只知道北方突厥产此物,暗指来历。
其三,黄毛,其意一明指来自西方,因为只有西方才有黄毛人,后文中点明乃灵山脚下的老鼠,其意二暗含“贪婪”之意,因为在《西游记》中,西牛贺州代表的才是凶残贪婪的发源地。
(2)灵吉菩萨为什么刚开始只是镇押
唐朝建国初,多面战事,国内未稳,突厥此时国力强大,趁机多次南下来犯,唐高祖与唐太宗只能暂且忍耐,调功勋卓著的李靖往北方镇守抵御,此时可谓不得已。
(3)黄风怪的终结原因
唐朝灭东突厥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东突厥屡犯不止,乃唐朝政府的一块心病。
第二,如上文所述,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唐太宗刚刚登基,颉利可汗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机,遂率十几万精锐骑兵再次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西北),并长驱直入,兵临渭水便桥之北,当时唐朝征调的诸州军马尚未赶到,长安市民能拿兵器打仗者也不过几万人,唐太宗只好冒险亲临渭水桥,与颉利可汗结盟,突厥才退兵。这是唐太宗为首的唐朝统治者的无光之页,心中之伤,势必寻机讨回。《西游记》中灵吉菩萨点出了此症结:“他本是灵山脚下的得道老鼠;因为偷了琉璃瓦內的清油,灯火昏暗,恐金刚拿他,故此走了,却在此成精作怪。如来照见了他,不该死罪,故着我辖押,但他伤生造孽,拿上灵山;今又冲撞大圣,陷害唐僧,我拿他去见如来,名正其罪,才算这场功绩哩。”,其中,“偷了琉璃瓦內的清油”是指颉利可汗兵临渭水,逼得唐太宗结盟之事;“灯火昏暗”是指唐太宗等唐朝最高统治者脸上蒙羞,史上无光;“如来照见了他”是指李靖等人在贞观四年二月击破颉利可汗后,唐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今又冲撞大圣,陷害唐僧,我拿他去见如来,名正其罪,才算这场功绩哩”意指李靖揣摩到唐太宗的真实意图,定要捉回颉利可汗、击灭东突厥方能消皇帝的心头之恨,此时大圣、唐僧可以理解为意指唐太宗、唐高祖。
第三,唐朝经过若干年的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国力增强,此时东突厥国内发生内乱,唐太宗李世民的个性是绝不会容许一个强敌常年虎视眈眈,可谓天赐良机。
第四、李靖等将帅指挥得当,特别是李靖得孤军深入,屡建奇功,天气可谓“飞起玉龙三百万”,此种境况下,除飞龙莫不能行,贞观九年(635年)正月,唐太宗赐给李靖灵寿木手杖,用这帮助他脚不方便时使用。所以灵吉菩萨的宝贝之一乃“飞龙宝杖”。
2、“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拍案
《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师徒被西牛贺州火焰山阻住不得行,这时真正的对手是大力牛魔王,孙悟空不偏不倚被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扇到了小须弥山灵吉菩萨处,灵吉菩萨点明了利害,将定风丹送给了孙悟空,大家可要注意,孙悟空在一路上降妖除魔中,从来没有人送宝贝,只有人借宝贝,借了要还的,就是孙悟空从妖魔手中巧取骗赚了宝贝,也要被人讨回的。
大力牛魔王可谓是唐僧师徒遇见的西方劲敌,实力强大。在唐朝西方,有强敌“吐谷浑”,我们先来看唐朝击破吐谷浑过程中李靖的记载:
【李靖在青少年时曾锐意进取,然而一旦富贵在身,又深惧盈满,能知足而退。到了贞观八年(634年)十月,担任宰相职务刚满四年的李靖即以足疾辞任,而且言辞恳切。唐太宗明白他的心意,并十分欣赏他的这一举动,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转告他说:“朕纵观从古至今的历史,身处富贵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他们不论愚智,都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即使不能胜任,也竭力想要任职,纵然有疾病,还自己勉强为官,不肯放弃职权。您能够识大体,见识深远够得上是可嘉的了,朕现在不仅成全您的美德,还想让您成为一代楷模。”特颁下诏书,加授特进,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如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到中书、门下平章政事。
贞观九年(635年)正月,唐太宗赐给李靖灵寿木手杖,用这帮助他脚不方便时使用。
可此事还未过两个月,就发生了吐谷浑进犯凉州的事件,朝廷决定兴兵反击。
在任命统帅时,唐太宗自然想到了足智多谋、威名震撼边庭的李靖,认为他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可惜足疾未愈。而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一听到朝廷将远征吐谷浑的消息,顿时精神抖擞,他顾不上足疾与年事已高,主动去求见宰相房玄龄,请求挂帅,亲自远征。唐太宗大喜过望,这年十二月,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又分别任命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为各道行军总管,统由李靖指挥。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反击吐谷浑的战争序幕拉开了。
李靖奉命赴任之时,正值寒冬腊月季节。他一路踏着冰雪,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翌年闰四月,唐军在库山(在今青海天峻)与吐谷浑交战,李道宗部大败吐谷浑,唐军首战告捷。
狡诈的吐谷浑伏允可汗一面往西败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烧光,以断绝唐军马草。干草已被烧光,春草尚未萌生,诸将大都认为战马瘦弱,不可长途追击。侯君集认为吐谷浑已“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完全赞同他的意见,决定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于是兵分两路:李靖与薛万均、李大亮等从北道,侯君集、李道宗从南道,两路大军一齐进发。
······
李靖都督各军继续进击,又连战告捷。李大亮军于蜀浑山击败吐谷浑军,获其名王二十人。部将执失思力也在居茹川击败吐谷浑军。唐军乘胜进军,经过积石山河源,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部将契苾何力追击伏允可汗,破其牙帐,杀数千人,缴获牛羊二十多万头(只),并俘虏了其妻子。
伏允可汗率一千多骑兵逃到碛中,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部下纷纷离散。不久,伏允可汗为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杀死天柱王,率众降唐。李靖率军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攻灭了吐谷浑,并向京师告捷。唐朝为了控制吐谷浑旧境,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并留下李大亮协助防守。】
李靖向唐太宗主动请缨与灵吉菩萨送定风丹给孙悟空是暗合的,也与他“又深惧盈满,能知足而退。”相合,这样的臣子哪个皇帝不想要。
照理说,在灭黄袍怪后,灵吉菩萨就完成使命了,定风丹也可以缴回了,为什么不缴,因为还有现在这回,李靖要大展身手:其一、灭了吐谷浑,唐朝真正的强敌都消失了,东边高句丽尚不足与东突厥、吐谷浑相提并论,此时唐太宗方能高枕无忧,吃下这颗定心丸(定风丹);其二、李靖的知足而退深得皇帝欣赏,这又是一颗定心丸。
书中此回中没有明写灵吉菩萨再度出手,隐藏了他的菩萨身份,而是以另外一个人的身份出现了,就是:托塔李天王。大家看到了,最后牛魔王就是托塔李天王李靖父子擒住的。
史书中记载的破牙帐、俘虏其妻子、攻灭伏允可汗与吐谷浑等与《西游记》中都有相合,伏允可汗使用的烧光政策与火焰山带来的百姓疾苦暗合,书中假借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合巧妙设计,无巧不成书吧。
此时大家就会明白了灵吉菩萨干什么去了:
第一、到佛祖处交差,告知前后,佛祖遂派四大金刚出手;
第二、重回天庭面圣,主动请缨奏请天兵擒魔;
第三、功成身退后,再没出手过(虽然后面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李靖想要带病随军,但是唐太宗怜惜他衰老,没有准许。后来侯君集谋反也被李靖料中,实乃真人也。)
故西游记中再无灵吉菩萨出现。
此外,牛魔王代表的身份有几重,这个在其他拍岸中再聊。
3、奇怪的道场禅院。
小须弥山乃小小世界中心,可喻为唐王朝这个世界的中心:长安。李靖号卫国公,正符合此意。
灵吉菩萨的禅院道场看门的却是道人,这是《西游记》里面有意思的地方,李靖字“药师”,这是个道仙意味的称呼。我们看史书记载: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恶化,唐太宗亲临病榻慰问。他见李靖病危,涕泪俱下,十分难过地对李靖说:“公乃朕生平故人,对国家有功劳。如今病到这种地步,为公感到担忧。”这年四月二十三日(7月2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七十九岁。唐太宗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坟墓如同卫青、霍去病故事,筑坟形如同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积石二山形状,“以旌殊绩”。因为他战功显赫,死后经常显灵,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为其建庙供奉,于是到晚唐时候,李靖渐渐被神化了。】
后来李靖被神化,便成了道教的护法神:托塔李天王,道发源于华夏,佛发源于印度,道人看门,里面供菩萨,意指此乃道佛合体,里面的菩萨也是道源佛果,或者是内佛外道。佛陀跑道家的地盘来了,暗指喧宾夺主、佛侵道场或是菩萨欺佛,直点了西游记主旨之一,这个其他回拍岸再说。
下面看灵吉菩萨的原身之二。
4、灵吉当年受佛兵。
书中第二十一回“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写孙悟空偷听到黄风怪自己点破要灵吉菩萨才能降之事后,正无处寻灵吉菩萨去处时,太白金星化成老者留贴指路,其贴:
“上复齐天大圣听,老人乃是李长庚。须弥山有飞龙杖,灵吉当年受佛兵。”
这里的“灵吉当年受佛兵”在后面都有言明,大家见“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唐僧被陷空山无底洞地涌夫人拿去,孙悟空看见洞中牌位遂上天庭告状,到云楼宫见托塔天王李靖,写道
【……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这里说了托塔天王李靖受佛兵: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其实就是暗合前面说的灵吉菩萨受佛兵,明指飞龙杖与定风珠,又指如意黄金宝塔。一语双关,真真假假,西游精髓乎!
5、文字游戏,“灵吉”是“李靖”。
中国古代历朝都有捕风捉影之事,文人直抒胸臆者慢慢变少,明朝文字狱猖獗,许多人不得不玩起了文字游戏,经常张冠李戴,隐喻连连。我们看“灵吉”二字的拼音“ling”“ji”如果把两个字的韵母对调一下,会发觉是“li”“jing”,竟然是“李靖”两个字的拼音,杨慎不愧为明朝第一才子,水平太高,《西游记》如此手法不是一例,如唐僧的父亲,其名字玄机一样玩味。
(二)原身之二:即托塔天王李靖的佛教原身。
看了上文,认可了李靖乃灵吉菩萨的原身后,我们也会追溯出灵吉菩萨的另外一个原身:北方多闻天王(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即托塔天王李靖代表的佛教神明。
北方多闻天王(梵文:Vaiśravaṇa;藏名:Rnam-thos-kyi-bu / Jambhala):多闻天梵名音译为毗沙门天、毘舍罗波拏天,译作多闻、遍闻、遍门、善门,或种种门等。
多闻天王为四大天王之一,为帝释天之外臣,以能护持世间故,又称护世者,因其常护如来道场并闻法,故名为“多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住须弥山黄金埵,身为绿色,穿甲胄,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意: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他负责守护北俱芦洲,以夜叉与罗刹为多闻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
从上述我们可以推测:
1、托塔天王李靖的原型便是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了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塔是佛教的象征,一般的寺院都有塔,是佛门安置经文、佛物和舍利子(得道高僧圆寂后火化的遗留物)的地方。唐僧经常训诫悟空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浮屠”就是指塔。此处不能当成《封神演义》中燃灯道人传法授宝塔,因为《封神演义》成书在《西游记》之后,只能用《西游记》解释《封神演义》,或者说《封神演义》依《西游记》演变而来。
2、多闻天王是古印度的财神,住须弥山“黄金埵”,黄金埵估计是个黄金如土堆一样多地方,随便花。传说在唐代,多闻天王曾帮唐明皇退蕃兵的围困,轰动一时,唐明皇为感恩,特命“诸道州府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相”供养,佛也特设别院供养。书中灵吉菩萨的飞龙宝杖(宝伞换成宝杖,这个是入乡随俗,唐太宗授给李靖用的是杖。)化成“八爪金龙”,金的,富贵的象征,太有财了。
3、多闻天王左手就是银鼠,灵吉菩萨降的黄风怪也是鼠,以作者之意变一变,成黄毛貂鼠;再看看托塔天王李靖的义女“地涌夫人”,也是金鼻白毛鼠。简直是天生捕鼠能手。此外不是金就是银,太有财了,不当财神也难。
4、多闻天王手下就是夜叉与罗刹,难怪灵吉菩萨一口道破铁扇公主的来历,且有法宝对付她。
5、多闻天王早就住须弥山了,呵呵,灵吉菩萨出现得有点迟哈。
三、小结
灵吉菩萨与托塔天王李靖在《西游记》里实乃一人,只是融合了多人的特性,原身主要是唐朝卫国公李靖,兼并了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洋为中用嘛,应该的。
电梯消防联动测试全流程?
1、相关要求:
当指令员、测试员、监护员抵达消防检测现场后,与被检测区域的店铺、主力店相关人员共同对现场环境进行初步检查,在双方确认检测环境满足检测条件后,指令员通知测试员、监护员、操作员开始检测流程
2、自动联动测试
1) 操作员检查测试区域内无火警报警后通知指令员
2) 指令员下达自动联动测试指
3) 操作员将监控主机转至自动控制,并通知指令员;
4) 指令员通知测试员利用发烟器向防火卷帘门附近的烟感探测器吹烟,启动感烟报警信号
5) 操作员查看监控主机反应,确认火警,迅速向指令员反馈所接到的报警信息和动作信息
6) 测试员、指令员、监护员现场观察本层及上下层排烟风机是否启动、防火阀、排烟阀以及警铃是否启动、层显是否报警、防火卷帘门是否半降
7) 测试员用电热吹风(或带有温感测试功能的发烟器)靠近温感探测器,启动温感报警信号,并按动同一防火分区内的一只手动报警按钮
8) 操作员查看监控主机反应,迅速向指令员反馈所接到的报警信息和动作信息
9) 测试员、指令员、监护员现场观察消防广播和声光报警否启动、非消防电源是否切除、应急照明是否点亮、电梯是否迫降、防火卷帘门是否全降
a) 指令员通知检测小组各成员;测试员、操作员、监护员,自动联动测试完毕,要求监控中心操作员将监控主机复位并转至手动位
b)监护员记录测试情况